中國人的故事|葉聰:海底一萬米的硬核榮耀

來源:中國青年網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你的幸福感來自哪裡?

有的人回答是「錢多事少離家近」的安逸,有的人回答是「世界那麼大,我想去看看」的自由,有一群人,他們的回答是「形成代表國家水平的深海領域研究創新平台,為世界深海技術的原始創新發展樹立燈塔」。他們的幸福感,源於全面提升我國在深海研究領域的頂層戰略規劃能力、裝備體系化研究能力、新概念裝備研發與應用能力,解決「卡脖子」問題並催生原創性、顛覆性的創新技術,為搶佔未來國際深海研究競爭制高點、建設海洋強國提供重要戰略支撐。

雖然,這樣的回答,意味著長久反覆的試驗、孤獨、勞累,但他們甘之如飴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講述「中國人的故事」,走近身邊的「兩優一先」,近日,記者跟隨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工作局聯合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中國船舶集團)組織的「百年黨旗紅跨越新征程」——中國船舶集團「國企開放日」活動採訪團,來到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,聆聽全國優秀共產黨員、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、「奮鬥者」號總設計師、萬米海試總指揮葉聰的講述。

從事載人深潛研究的青年同仁們:

你們好!我叫葉聰,是一名潛航員,也是一名從事載人深潛事業的研究人員。此刻,我懷著激動熱切的心情,和青年同仁們分享我逐夢深藍的心路歷程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我們常說,地球三分是陸地,七分是海洋。被海水覆蓋71%面積的地球,可謂名副其實的「水球」。海洋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未被發現和開採的生物資源、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,是一座巨大的寶庫。可是,由於技術的限制,人們對浩瀚遼闊、神秘多彩的海洋,特別是深海卻知之甚少。海底一萬米,究竟有什麼?多年來,人類從未停止對深海奧秘的探索。

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我國認知和利用深海的能力受到載人深潛技術水平的嚴重製約,「下五洋捉鱉」的夢也遲遲未能實現。隨著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的不斷發展,我見證了一代代從事載人深潛研究的科研人員秉持著「任憑風浪起,鑽研不能停」的精神,為我國躋身國際深海前沿科學研究,始終奮鬥在科研一線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近十年來,我們在深海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。2012年,我國自行設計、自主集成研製的載人潛水器——「蛟龍」號完成7000米級下潛,中國成為繼美、法、俄、日之後第五個掌握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。2017年,國產化率超過95%的「深海勇士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海試,實現了我國載人深潛「關鍵技術自主化、關鍵設備國產化」的突破。2020年,也就是去年,載有3名潛航員的「奮鬥者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「打卡」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淵,在完全黑暗、溫度低、含氧量低、氣壓巨大的「挑戰者深淵」,下潛深度達到10909米,成為當前國際上載人數量最多、潛浮速度最快、海底作業時間最長、有效載荷最大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,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1000米、3000米、5000米、10000米……從「蛟龍」號到「深海勇士」號,再到「奮鬥者」號,中國的載人潛水器不斷駛向深藍,中國人的深潛夢也從未停止。深海蘊藏著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,是事關國家安全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。我國載人深潛事業的不斷發展,不僅豐富了我國海洋資源勘探、海洋科學研究,推動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,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,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人類對深海尤其是深淵的了解和認識。

在此之前,中國潛水器下潛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,大深度載人深潛更是一片空白。在那段艱難歲月,我們可參考的資料非常稀缺,就連國外一些宣傳畫,我們都能研究很久。探索海底世界也並非易事,海水深度每增加10米,水中物體所要承受的海水壓力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。在馬里亞納海溝「挑戰者深淵」的海底,所要承受的壓力超過1000個大氣壓,相當於每一個手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就得承受約1噸的重量,這樣的壓力足以摧毀大部分的科學考察設備。

耐壓構件密封、控制、水聲通信……面對研製中一塊塊難「啃」的硬骨頭,我們團隊決定,從零開始。設計沒有先例,我們就不分晝夜一點點鑽;深潛沒有經驗,我們就跟著老工程師一點點學、一遍遍測試;部件要求極高精密度,我們就一絲一毫地去盤算。

科研就需要耐得住寂寞、經得起誘惑、守得住底線!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兒,我們大膽決策、銳意攻關,鈦合金載人球殼、固體浮力材料、操控系統、通信系統等一項項技術難題,都被我們逐一攻克。雖然我們起步晚,路程艱難,但最終能迎頭趕上,探索出一條我們自己的深海戰略性高技術發展之路,這快速發展的背後離不開國家對我們的大力支持,也離不開我們載人深潛團隊無數日夜的接續奮鬥。

經過近二十年的奮鬥,人家有的潛水器,我們也有了,人家去過的地方,我們也去過了,人家做不到的作業,我們做到了!如果你問我:「海底一萬米,究竟有什麼?」我會告訴你,萬米的海底妙不可言!我從小就喜歡琢磨艦船兵器這些平時看不到摸不著的裝備利器,從事裝備研製一直是我紮根心底的夢想。從參與「蛟龍」號潛水器的研發到「奮鬥」號萬米下潛任務的完成,我陪伴中國載人深潛事業走過了二十年。二十年間,我參與了3台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研製和近百次下潛,有人笑稱我為「深海的哥」,沒錯,我很幸運自己趕上了中國載人深潛「最好的時代」,成為了第一批「吃螃蟹」的人。我為自己能參與、見證「上九天攬月、下五洋捉鱉」偉大夢想的實現,感到驕傲和自豪!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曾經,我國載人深潛研究領域沒有現成標準和規範,相關人才也嚴重「斷檔」,而現在,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4歲。秉持「一棒接著一棒跑」的信念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投身這一領域,主動挑起祖國載人深潛領域未來的大梁,我深受感動。刷新世界紀錄、讓深潛技術世界領先,這種「硬核」榮耀感,對我們這裡的年輕人來說,是比「錢多事少離家近」更重要的幸福感來源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,惟創新者進,惟創新者強,惟創新者勝。立足祖國大地,永攀科研高峰,我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,把愛崗敬業的精神寫在奮鬥的旗幟上,將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,是我的本分。今天的中國,給了青年足夠大的施展拳腳的舞台。我相信,在全體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奮鬥下,未來會創造出更多的裝備,豐富我們國家的潛水器譜系,支撐我們不斷探索、開發、保護海洋,我也相信,在昂首闊步走向深海大洋時,我們新一代的深潛人會繼續踐行中國載人深潛精神,情系祖國,與黨同心,立足國家,服務人民,向更深更藍處拓進,將深潛進行到底!

葉聰

2021年7月26日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採訪葉聰,他的講述中,總有一股「時不我待」的緊迫感和幹事創業的激情,在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,談及深海信息與探測技術的戰略意義,談及深海新型材料科學與應用,他的眼睛里閃爍著一種幸福感,這種幸福感,是一種思國家所需、謀人民所求、將國家和人民裝在心中的情感,它與夢想有關,與使命有關。

情系祖國,與黨同心,立足國家,服務人民,著眼國家重大需求,追求世界科技前沿創新,是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傳統。今天,逐夢深藍的豐碑上,鐫刻著一個又一個勇攀科研高峰的閃亮的名字,他們是我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主要創始人黃旭華、「蛟龍」號總設計師徐芑南、我國首型遠海隱身護衛艦和首型萬噸級驅逐艦總設計師徐青……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、將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相融合,奮發圖強,無私奉獻。正如黃旭華所說:「高精尖是買不來、求不來的,只能立足國內、自力更生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獻身科研事業,他們成為代表人類逐夢深藍的臂膀;追求黨的理想,他們匯聚成環繞在鮮紅黨旗周圍、照亮鐮刀與鎚頭的璀璨星群。

策劃:楊月

文案:王可心(實習)劉陳雨(實習)

設計:劉陳雨(實習)

中國青年報·中國青年網

中國青年作家報

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團委